南豆角村就位于子午大道的南端、环山公路的南侧,是子午道出子午峪后的第一个村落。据宋《长安志》记载,豆角镇离长安县城(今长安区)南45里,原来分为 东豆角村和西豆角村。宋景佑2年(公元1035年)改豆角镇为子午镇,将东豆角村并入子午镇内。后来因山洪暴发,西豆角村被山洪冲没,村民被迫北移,始建 今日的南、北豆角村。北豆角村紧邻环山公路,交通便利,因而村中很少留下什么历史遗迹。相反,南豆角村却有幸保留下南北两座城门和一株百年古柏。虽然是如 全国各地的农村一样,在村子的周围盖起了新房,老屋因长期无人居住而倒塌,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南豆角村有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村口两颗千年柏树下,有一米多高的宋代人头像,村人称曰“社公石爷”。其只有头却没有身子,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据悉: 古代有一个专管农业的官叫后稷。其生前非常热爱庄稼。所以,死前立遗嘱说:“埋我时把头露在地面上,我要看五谷生长,看百姓丰衣足食”。他的精神感动了人 们,人们便把他奉为神,并取名为“社公”。后来,人们慢慢地便把后稷叫成了“社公爷”。此后人们经常纪念后稷,且希望能够五谷丰登。据说此类社公爷石像长 安沿山一带许多村子都有。 南豆角村早在明代就是店铺鳞次、客商云聚之地,关中汉巴物流不息。村内至今尚有两座明清城堡门楼,坐镇风水。在村子中间,有两座城门楼遥遥相对,据说此地 原为一座城池,四面有城墙相连,城门厚实,有两个巨大的窑窝是插顶门杠的。因年代久远,城墙倒塌,唯剩下了两座城门楼,虽与西安的古城门不可同日而语,却 也小巧精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