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敏阙高5.1米,宽2.25米,长方形,采用九层巨石叠砌,由阙坐、阙身、阙盖、阙檐和阙顶组成.檐下正面浮雕取材于云南古哀牢夷族“龙生十子”的传说,有童男女坐大树上,喜怒哀乐,造型逼真,生活气息浓郁,为汉阙石刻之精品。建于东汉建安10年。樊敏碑 高2.53米,为国内现存较完整的汉碑之一.其上雕双龙,拱卫着“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12个隶书;其下为558字的碑文, 记录对樊敏一生事迹,涵义广博,书法精湛,具有甚高的学术、艺术价值,北宋以来,赵明诚、杨升庵、孙星衍、康有为、郭沫若、任乃强等名人学者备加赞颂。 樊敏墓前神兽 二具(镌刻于公元205年),均高1.45米,长2米,宽0.63米。一具为雄性,前爪抚蟾蜍;一具为雌性,前爪抚蟹。二具神兽首似虎,有双翼,做挺胸昂首迈步向前的雄姿,风格浑厚质朴,具有娇健威猛之气势。二具神兽造型取材于《山海经》。其前爪所抚之蟾蜍、蟹源出“嫦娥化蟾蜍”、“女丑有大蟹”。 樊敏碑原近侧石狮 通高1.08米,长1.77米,宽0.6米,造型与后述之杨君墓前石狮略同。体型较小,腿有卷毛,形态生动,但腿脚尚未镂刻完毕,即已废弃,可能为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制作时与樊敏职官不相称而废弃。樊敏碑原近侧石兽胚,躯体轮廓已打制出雏形,可能为制作与上述废弃之石狮配对之石胚料。底座线已刻出,腹部已开凿,首背轮廓分明,为研究汉代石刻工艺流程之重要实物。石胚高1.28米,长2.05米,宽0.47米。石刻馆其他展品 杨君(即杨统,蜀郡属国都尉府都尉)墓前石狮一对,均高1.7米,长2.3米,宽0.66米。造型方中有圆,四肢粗壮凝重,体态雄健浑厚,作昂首张口、挺胸翘尾状,气宇轩昂,静中有动,柔中带刚,饱含着充沛的生命力(均为1986年由原发现地运至石刻馆)。 石羊村石兽 独角兽一具 通高1.58米,长1.96米,宽0.57米,左前腿已残,首略偏左,下颌有束胡,膊有双翅,腿有卷毛,昂首挺胸,造型较特异,一般名“獬”,相传能辨邪恶。卷角羊首神兽一具 通高1.7米,长2米,宽0.52米,首颈前肢至胸已被截为三段,幸尚全存。头部为双卷角,兽爪,膊有翅,健羽三出及腹,首后仰,挺胸扬爪,造型特异,一般称为“天禄”。“天禄”之名可能是借《尚书.大禹谟》“天禄永终”之意而来,以求福禄名藉。 石箱村石狮一具 石狮已残。原为两具,一具清末时因河岸坍塌,即已坠入青衣江中,其造型与杨君墓前石狮近似。残高1.1米,残长1.5米。 移至东汉石刻馆 东汉城门石兽 全国仅此一具,在芦山东汉晚期古城墙遗址右侧发现,发掘现场显示城门为大火烧毁。石兽无头,有尾弯曲于后腿,背生双翅,右腹部盘一小兽,造型粗犷,浑厚雄健,背有一方孔,为置放立柱支撑建筑物。汉代城门史书有载,但该城门兽为唯一实物。 摇钱树座 用黄砂岩雕就,为摇钱树插座,高42厘米,座为椭圆,雕刻以《山海经》神话传说为题材,整体表现西王母所居之昆仑神山,中心石屋雕一西王母像,一武士侧卧,石室周边山峦起伏,人物众多,神情各异,顶有独角虬龙守护。该文物曾送美国展出。 石刻楼房 房为红砂石,长58厘米,高44厘米,厚20厘米,一楼一底,楼上正厅共3个开间,大门两扇开启一扇,一女子抚右门作开门状;楼下三柱间的左面斜放一楼梯,一人右手执扫帚,左手执巾擦拭楼梯,右边一人左手执巾,右手将一棒状物交与边上一人手中袋囊,表现奴仆洒扫以迎主人归来。该文物收入《中国美术全集》并送美国参展。 东汉无名氏石棺 红砂石凿就,长2.4米?宽0.9米,刻有四组浮雕,造型粗犷,线条简洁显示主人身份为当时官员。其中反映汉代生活的一幅极为珍贵,有男女二人相对席地而坐,相拥亲吻,因为汉代图像,人称“天下第一吻”。拓片送美国展出。 亭父与求盗造像 亭父与求盗为两具东汉石佣,亭父高1.1米,右手执锸,左手执箕;求盗高1.28米,右手执斧,左手执绳。汉时亭有两卒,一为亭父,负责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管缉捕盗贼。两具石佣均入选《中国美术全集》。 汉代铜人像 铜人坐于卷云汉锥形台上,由四兽环托,双手托膝,头有发髻,张耳、凸额,隆鼻、侈口露齿、乳头凸出,肚脐凹陷。铜人头像与广汉三星堆铜像相似甚多。 汉 砖 数量有3000余匹,纪年砖中年号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等;画像砖有放牧图、狩猎图等,刀法细腻,写实、写意俱佳;吉语砖刻有“千万岁”、“安定”等篆体、隶书。
景区票价:
30元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沫东镇黎明村(俗称石马坝)飞宝公路东侧
景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