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丝路烽燧在巴里坤县境内共有三路烽燧,从汉城向东,每10里左右一墩。一路沿伊吾河至甘肃境内,一路折南入哈密。从巴里坤县城向西至下涝坝,一路折西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巴里坤向北至三塘湖乡然后向东通向伊吾,转向北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沿途亦有烽燧遗存,此线路烽燧大部分为唐代所筑。
烽燧是用以传递军情的最快捷、最安全的方式,在当时是最先进的通讯工具,他的发明在人类发展中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来犯敌人的多寡决定其有三种传递方式,白天燃烟,夜间点火。若有百余犯敌,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犯敌若在千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若犯敌在五千以上,白天举三烟,(夜间放四火)。这样,三四百里以外的敌情,很快就会传递到各衙署,大大提高了决策者的指挥能力。
在两汉时期,从敦煌往哈密、楼兰方向所修的烽燧也称之为“西域长城”,敦煌壁画忠实的记录了这一重要事件“胡御长城”,终点一直到罗布泊。因此,哈密烽燧又称之为“哈密长城”。
景区票价:
景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