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观位于广州市惠福西路,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该观坐北朝南,门上的大匾上有清人书之“五仙大观”四字。依山而建的五仙观,现存有头门、后殿、东斋与西斋。其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木构架保存十分完好,玲珑新巧。 后殿东侧有裸露的红砂岩层,上有巨大的脚印状凹穴,古人一向以为这是“仙人足迹”,得以保存下来。明清两代,这里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了“羊城八景”的行列。 传说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广州曾一度出现连年灾荒,田野荒芜,农业失收,人民不得温饱。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音乐,并出现五朵彩色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不同毛色的山羊,羊口衔着一茎六出的优良稻穗,降临楚庭。仙人把稻穗给了广州人,并祝愿此处永无饥荒。祝罢仙人腾空飞逝,五只仙羊化为石头留在广州山坡。从此,广州便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这就是广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称的由来。 后殿面阔三间12.4米、进深三间10米、高8米,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脊饰为琉璃龙纹和琉璃鳌鱼宝珠。内槽为八架椽,施六铺作三抄斗拱,外檐施乳栿出两跳插拱承托挑檐桁,梭形柱,有升起、侧脚,平梁、四椽栿造成月梁,驼峰、叉手、托脚等风格简洁,保留了明代早期的建筑手法。脊榑底部有“时大明嘉靖十六年龙集丁酉十一月二十一日丙申吉旦建”等字。斗拱用材略细,材高18厘米、厚8厘米,斗欹有幽页,装修简朴;殿立面造型比例适度,既保留了明代早期建筑风格,又具有地方特色,是广州市保存较好的明代木构架建筑。 后殿东侧的原生红砂岩石上,有一脚印状凹穴,旁有“仙人拇迹”石匾。这是远古时代珠江洪水期的流水冲蚀痕迹,民间传说作仙人留下的脚印。晋代这里有“坡山古渡”之称。明、清两代五仙观先后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为羊城八景之一。1989年6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仙观内现保存有宋至清的碑刻14方及石麒麟1对 五仙观后还有一座楼—岭南第一楼,这是一座城楼式的古建筑物。明洪武七年(1374年)行省参政知事汪广洋建造此楼,它比镇海楼还要早7年建造。其楼基用红砂石砌筑,楼高7米,中通往来,作城门状,上建栋宇巨檐,构成一座轩敞的楼台,显得庄严雄伟、朴素大方。此楼与五层楼堪称为明代建筑的“双璧”。 岭南第一楼建成后的第四年,还铸成一口大钟,悬挂楼上。大钟高3米多,口径2米多,厚3寸,重5吨,是广东最大的铁钟。这口大钟撞击起来,声音很响,“扣之声闻十里”。这大钟是作为遇火警等非常事故时召人救火用的,无事禁止撞击;又有此钟敲响,城中便瘟疫大作之说—故名“禁钟”。该楼也被称之为禁钟楼。禁钟之重,令人惊异。然更令人惊异的却是此钟只用一根葛藤悬挂。传说这藤与吕洞宾有关。
8: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