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西北28公里的阳曲县凌井乡,悬泉寺位于柳林河畔,是一座古老的梵刹。1568年(明隆庆二年)的碑记中有“悬泉之额,大宋崇宁年”之记载。清道光《阳曲县志》中也说:“‘悬泉寺’,地名五梯崖,又名七佛山,路小而险,上列悬崖,下临汾水,上有七佛堂,峭岩滴水,额曰‘悬泉’,有宋崇宁碑记。”说明早在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年~1109年),已有此寺。从寺院现存1443年(明正统八年)所铸铁钟铭文可知,明初,晋王府曾把它辟为晋藩国主香火院。未几,又开凿崖道,新盖房舍,以收集山上的柴禾、野味,成为“晋藩国主柴炭之地”。父老传闻,这一带的山脉,统称“官山”。1467年(明成化三年),晋王府又在这里增修正殿、星楼、藏经阁、地藏殿等20有余。此后,从明代弘治、正德、万历、崇祯年到清代康熙、雍正年,各朝都有过增建、补修。到清代雍正年间,已有上、下两院,建有正殿、地藏殿、藏经阁、关圣殿、伽蓝殿、山门楼、钟鼓楼以及禅堂、客房、僧堂等殿宇40余间,附属有僧田、果园、山林等。碑记中说它“秀峰环绕,汾水引流,深谷建立,岩崖造修,恍如云梦,不啻瀛洲”,可见其环境之佳,山水之美。
?
游人穿过河滩北岸原寺院的客堂,拾级而上,进入新建的仿明建筑山门,便会在地势险峻的山腰平台上,看到气势雄宏的悬泉寺古建筑群。该寺正殿为大雄宝殿,坐北朝南,背靠绝壁,面对汾河,上覆单檐歇山顶式筒瓦顶,出檐深邃,檐下单翘式斗拱参差排列四周,与额枋浑然一体,四边角,如展翅之鸟飞翔在崖层之下,依山就势,恰到好处。殿内六檩梁架,采用彻上露明造,局促中见空敞。殿中有明代侍女像壁画,价值较高。正殿西侧为地藏殿。此殿3楹,悬山式建筑,偎依在崖壁间。内有明代正德年间所铸地藏王菩萨铁质坐像,铁铸十大阎君分列两旁,虽已残破,却颇为珍贵。山墙壁画表现出阎罗王审堂的场面,造型仿照人间官府升堂理案的模式。藏经楼在其东首,楼已毁,仅存遗迹。出后门,沿山路上行,在断崖高处有七佛洞,四周崖壁水痕斑斑,滴水叮咚作响,“悬泉”即指此处。七佛洞内有深穴,人不敢入。沿峡谷山道西北行进,有数眼窑洞,此乃寺之别院,名七佛堂。西向20米崖壁上,有摩崖刻石,高、宽各1米,有鱼、剑、回轮等佛宝及文字残迹。旁有明显的题刻:“咸平三年三月十八日”(北宋真宗赵恒咸平三年,即1000年)、“明昌三年三月二十六日”(金章宗完颜珲明昌三年,即1192年),这说明宋金时期已有游人在此赏景题字。从“唐贞□□□”等文字残迹看,摩崖石刻可能镌于唐初。从东北方向曲折绕行,又可见到开凿于山壁上的天佛崖洞。此洞,约高出汾河河床百余米,洞周围残破的琉璃砖瓦构件,证明洞前的悬崖峭壁上曾有悬空而建的木构建筑,洞内有彩塑、石碑等遗物。
景区票价:
10元
太原市西北28公里的阳曲县凌井乡
景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