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要塞倒马关位于唐县县城75公里处,又称鸿上关、鸿山磁、铁关或唐关,因“山路险峻,马为之倒”故名,与居庸关、紫荆关合称“内三关”。倒马关地势极其险要,关城建筑亦很独特,分为上下城,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倒马关城周长约2.5公里,城墙底宽6米,顶宽4米,高约10米,墙为黄土夯筑,外砌砖石,关城有3 个城门,东门称“居仁门”,西门称“由义门”北门称“宣武门”。西门百步外另有1座条石砌筑的城门。在关城四周的山上,居高临下筑有石结构墩台5座。据《倒马关志》载:“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因上城狭小,官军居处不便,乃于城南二里相度地势,复筑城一座,二面濒河,一面跨山,规制弘备,是为下关”。现倒马关乡政府院内,保存着一块已从中折断的汉白玉石碑,为《倒马关建城碑》。碑文记载了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修建倒马关的情况。由此可知倒马关城,始建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