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民初,中国有一所闻名中外的正规化军校,这就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它位于保定市东风东路北侧,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它是清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政集团,在引进了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军事强国——德国和日本的先进军事科学技术和军事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创办的,开创了中国近代系统军事教育的先河,奠定了中国近代系统军事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对推动中国历史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后,袁世凯从山东巡抚到保定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根据《辛丑条约 》的有关规定,天津城20里范围内不允许有中国军队驻扎和练兵,因此天津小站大批的练兵教官和学员就来到保定。为继续培养所需的各级军官,在没有校舍的情况下,袁世凯决定先占用直隶总督署西侧的部分房屋和租用部分民房,作为临时校舍,待清廷准奏后再建新校舍。1902年5月开办了第一所军事学堂——“北洋行营将弁学堂”,随后又开办了陆军参谋学堂、测绘学堂、练官营等。为进一步培养大批正规化的各级军官,1903年2月22日,袁世凯上书清政府提出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系统的军事教育计划及试办章程。清廷当即准奏,随后在保定城东郊择地限期营造新校舍。校址选在一座关帝庙的旧址上,原关帝庙有殿宇百间,寺田千亩。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十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天津后,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又兵分两路攻陷直隶省会保定,这座关帝庙也被侵略军夷为废墟。校园就是利用原庙址并征购民田1000余亩,花费白银22.3万两,建造大小房屋共计573间,名曰“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军校由校本部、分校、大操场、靶场四部分组成,东西长两公里多,南北宽一公里有余,总占地3000余亩。1906年,北洋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等也先后在这里开办,学堂总办(校长)先后由雷震春、冯国璋、段祺瑞等人担任。共培养出毕业生3000多人。1912年,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后,把陆军预备大学堂搬到北京开办,遂更名为“陆军大学”,又于同年10月利用保定这所校址,开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校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五科。课程分学科、术科、外文科三大类,其教学方法基本上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制规程。历任校长有赵理泰、蒋方震,曲同丰、王汝贤、杨祖德、贾德耀、张鸿绪、孙树林。8名校长当中除赵理泰、张鸿绪、王汝贤...
8: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