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仙人洞遗址位于辽宁省海城市孤山镇孤山村东青云山脚,为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40000年至20000年。
海城仙人洞遗址是一石灰岩洞穴。已发现石制品近20000件,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与废片。石器主要是石英加工的各类中、小型的刮削器、尖状器、钻具及雕刻器等。装饰品类有穿孔兽牙与贝壳等。还有晚期智人的牙齿化石发现于下文化层。已发现的动物化石有27种哺乳动物,以及鱼、鸟类及蚌类等。地层内厚层灰烬及大量烧土与烧骨是早期人类长期居住的结果。
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保存完好的洞穴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为复原当时人类生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也是认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东北地区发展历史的重要材料。
史料记载
青云山的山体由前震旦纪白云质大理岩、云母片岩等变质岩和侏罗纪花岗岩、闪长岩等多种岩石构成,仙人洞即位于青云山脚下。洞穴保存完好,洞口方向为南偏西,宽5.8米,高6.5米,纵深22米,整个洞内面积约120平方米。洞顶高低起伏,有两个窟窿,最高处距洞内堆积物地表面48米,洞外是宽阔的河谷,为古人类活动提供场所。青云山对面是沿海城河南北分布的广阔盆地,盆地中央是孤立的山丘,周围群山植被茂盛,是原始人狩猎的场所。
时空透视
看守仙人洞的当地人汪老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已很久没有开启的仙人洞门锁打开。叮叮当当的响声打破了这里的沉寂,一次追寻古人遗迹的历程真正开始了。
在洞口,记者沿着人工挖掘的土阶梯,走进洞内。洞外赤日炎炎,洞内凉爽宜人。高低不平的地面是多年堆积的结果,考古发掘时的旧、新石器时期土层清晰可见。如仔细在地上搜寻,还可以发现小孤山人所用过的砍砸器和刮削器。参加过当年发掘工作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说,在洞的左侧,一个仅能容下一个人的深洞里曾发现过一具完整的人骨。
小孤山人虽没有给我们留下半点墨迹,但凭借在洞内所看到的和博物馆工作人员所讲解的,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到在当时周围无邻里的孤独氛围里,在气候相当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年年岁岁与莽莽林海相伴,朝朝暮暮生息在阴暗潮湿的山洞里,渴时暴饮清泉水,饥时烧烤禽兽肉,冷时以篝火取暖的“野人”般的生活情景。
小孤山人“故居”——仙人洞告诉我们,这一历史时期的人类已经告别了自诞生以来近300万年的游荡生活。此时尽管世界上最早的、最简陋的“房屋”还没有出现,但依山傍水,避风朝阳的天然洞穴已是他们定居的最好“别墅”。这种至少十几个人穴居现象的产生,意味着原始社会晚期智人已开始向新人转化,人类进入了以血缘家族为主体社会结构的原始社会初期。小孤山遗址出土的大量古生物化石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的大自然,气候温暖湿润,生态平衡,小孤山一带既是古生动植物的自由王国,也为此时的人类提供了较为充足的食物来源。古老的海城河两岸和四周环抱的群山,是小孤山人劳动的场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采集和渔猎是他们的基本生产活动;出土的石器和骨角器说明,长期的劳动产生了自然分工,尽管生产工具落后,但成年男子都必须使用自己加工制造的标枪、木棒、鱼叉、石球等武器去捕猎,而妇女和孩子们便在山坡与河流两岸采集野果。
考古研究
小孤山遗址出土的石器和骨角器工具,在当时已十分先进,尤其兽骨制成的前端带有双排倒刺的鱼叉,至今在国内同类型遗址中还是首次发现。而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灰烬遗迹和烧骨、烧石告诉我们,小孤山人已经发明了取火和保留火种。烘烤食物、取暖、围猎和防御猛兽袭击是火的主要作用;骨穿孔兽牙和贝壳等装饰品说明,羞涩和美感是人类的天性。当年的原始人类用树叶与兽皮遮身,除取暖等第一生存需要外,另一功能就是人类这种天性的最初体现。小孤山出土的三枚骨针使人类的服装有了原始的具象概念。小孤山人早在几万年前就已经穿着用野生植物纤维捻成细绳和骨针制成的裘皮,脖子上挂着穿孔兽牙等制成的项链围着熊熊的篝火手舞足蹈。
景区票价:
40元(千山门票)
辽宁省鞍山海城市孤山满族自治镇
景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