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水利专家冯广宏解释,离堆即“离山之堆”,它实际上就是相连的山脊因自然和人为原因中间断掉了,使山的一部分孤零零地存在。在四川各地的地理记载中,被称为离堆的有10余处。乐山乌尤离堆、洪雅岷江离堆、新政嘉陵江离堆与都江堰离堆并称内河四大离堆,当都江堰离堆名满天下时,另外三大离堆却多少有点寂寞,知者寥寥且命运不同。 从历史的细节进入都江堰离堆 8月9日,都江堰青年作家王国平在为自己的书稿《从历史的细节进入都江堰》进行最后修改。在这部细述都江堰开凿细节的书稿里,都江堰离堆因细节生动而越发显得重要。 王国平说:“都江堰选址之准确,测量之精确、构思之正确令每一个观者怦然心动。”当年,李冰用火烧水浇的办法将玉垒山凿开了一道口子,将离堆彻底和玉垒山分离,从而构成宝瓶口,离堆也因宝瓶口的存在而具备了巨大实用价值。离堆和玉垒山就犹如一道铁闸,汹涌的岷江水经过内江直冲离堆,经过离堆的阻挡,多余的水和沙从泄洪道排走,而几乎恒定不变的水流经宝瓶口温顺地流向成都平原。 如今,离堆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人前来凭吊李冰。站在离堆上的伏龙观远眺,滔滔岷江水直接撞向离堆,坚硬的岩石使水流转了一个圈向右侧的宝瓶口涌去,瞬间停止了咆哮。冯广宏介绍说,宝瓶口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较恒定地保持进水量,岷江的水位波动范围有5米,但在宝瓶口,这里的波动最多有3米,这样就确保了供水的安全。以前,都江堰的灌区面积在100万亩,而今,通过节水灌溉、反季节调水等方式,灌区面积已经扩大到1000万亩以上,岷江水近70%已经流向了成都平原以及川中丘陵,大大改变了都江堰的引水格局,离堆功不可没。 换张面孔扬名的乐山乌尤离堆 站在乐山市区的江边远眺,一座雄伟的卧佛横空出世,而卧佛的头部就是乌尤山,而乌尤山的另一名字“乌尤离堆”倒是被人淡忘。 乌尤离堆与凌云山相对,相距500米,总面积265亩。每逢夏季,大渡河、青衣江水奔流而下,与岷江水在凌云山下汇合,至百米之外的乌尤离堆,主流顺岷江主河道而下,支流则从麻浩入分洪道,绕过乌尤山后在马鞍山再汇入岷江。 乌尤离堆究竟是人工开凿还是天然形成,目前并没有定论。相传,乐山离堆为2000多年前的秦蜀守李冰开凿,吴致华的《四川古代史》提出:“乐山溷崖(乌尤山)即李冰所凿之离堆。”李冰率领乐山先民和秦国军队,利用乌尤山和凌云山之间天然形成的凹陷缺口,予以加工整治:截断勾连乌尤、凌云山之间低潮处的余脉,拓宽河沟,通正水道,凿掉嶙峋乱石,铲平突兀狰狞的溷崖,开凿出乐山乌尤离堆。乐山乌尤离堆的工程特点,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凌云乌尤两山之间马鞍型垭凹的地势,因地制宜除去“三江第一关”的障碍,保证了过往船只的安全。明中后期,大渡河道由南北移百米,河水冲毁了当年古嘉州城内的育贤街、文庙等地方,形成了今天的主河道,乌尤离堆的作用也日益式微。 不过,对于人工开凿乌尤离堆的说法,冯广宏认为,在远古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年代,开凿数百米宽的浩大工程并不经济,也不实际,李冰顺岷江而下治理乐山水域是可能的,但主要是对通航河道的治理,而不是开凿乌尤离堆。乌尤离堆应是天然造化的产物。 而今,乌尤山每天迎接南来北往的游客,人们在怡情山水时,已很难有人记起曾经起过泄洪作用的乌尤离堆。 即将沉入江中的洪雅岷江离堆 9月19日,自洪雅县城出发,沿自(贡)雅(安)路西行20公里,便到了雅安雨城区交界点。公路旁的青衣江下,便是著名的洪雅岷江离堆,它有个流传久远的别名———龟都府,亦名龟都寺。不过,现在的龟都府已经面目全非,挖掘机随时陪伴左右,红色泥土取代以往的青山绿草,龟都府已变成一座光秃秃的江心孤岛。 洪雅岷江离堆形似一只巨大乌龟,有头有尾,蜷伏江中,两岸群山屹立,江水湍急。龟都府高于水面约30米,面积约50余亩。关于龟都府的形成,当地民间有许多动人传说———很久以前,成都、灌县一带常遭水灾,地方呈报朝廷后,朝廷就派李冰父子前来治水。洪水灾害是孽龙造成的,为了帮助李冰治水,决定把孽龙斩了,结果二郎神的宝剑没砍着孽龙,反而砍在了河边一座小山上,立刻小山断成了两半截。 自2003年始,雅安市雨城区开始修建龟都府水电站,而拦水大坝正是修建在龟都府的背上,将其拦腰截断,一分为二。据工程项目部负责人介绍,水电工程项目竣工后,江水水位上涨,龟都府只能高出青衣江水面10多米,有着传奇故事的龟都府,将就此完全改变模样。 摇身一变的新政嘉陵江离堆 目前,仪陇新县城正在紧张建设,从县城所在地新政乘舟顺江南去,约行1.5公里,便见一座三面临水、一面倚山、突兀而起与母山似断非断的半岛,这就是四川内河四大离堆之一的新政嘉陵江离堆。 新政嘉陵江离堆是因江水长期冲积而自然形成。上邻邱子溪,下接白路坝,面对火焚山,后有灵宝寨,是一椭圆形半岛。来到嘉陵江边,江水汹涌澎湃,紧锁堆麓,环绕于百尺峭壁之下。三面临水的离堆其水势回漩,乘船来到这里,需要几次掉头,才能绕过离堆,驶向下游。离堆面积130亩,泥色褐黄,盛产水稻,山上的嘉陵小学所在地,便是古时的颜鲁公祠和忠贤祠遗址。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时任刑部侍郎的书法大家颜真卿,谪贬蓬州(今仪陇大寅镇),他入蜀赴任时途经新政,写有一篇七百九十言的《鲜于氏离堆记》。为纪念颜鲁公在新政离堆留下的足迹和墨宝,离堆山上修建了“颜鲁公祠”,并立碑记述。自北宋以来,新政离堆山顶就有人为纪念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和京兆鲜于仲通、鲜于叔明兄弟修建祠宇,后为“忠贤祠”,乡人称“离堆观”。《鲜于氏离堆记》石刻被列为四川名碑,仪陇县也于1985年,将离堆列为重点文物。 无论阳春三月踏青,或是深秋重九登高,只要站在新政镇牛头山巅远眺离堆,就会见到云遮雾掩、水天相连的景致,“胜迹缥缈祥云间,孤堆虚无仙人攀”。从新政老码头横渡到对岸长耳岩,再改乘小木船顺江下行3里,便到达离堆岩旁,拾级而上便可纵览离堆全貌。 现在,仪陇人正为拥有这神奇的离堆而自豪。
8:00 -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