湔底镇位于什邡市西北,距什邡约20公里,龙居山下的湔江河畔,幅员面积50.6平方公里。于2006年6月,由原来的湔底镇、龙居镇合并为现在的湔氐镇。辖区约49.24平方公里,32000余人,13个行政村,176个村民小组,2个社区。与彭州市红岩镇、什邡市师古镇、洛水镇、灵杰镇接壤。湔氐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经济繁荣、环境秀丽,古为帝王消夏避暑之福地。今有“国家级黄背木耳生产基地”、“省级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之佳誉。???? 湔底古镇原为青石街面,木壁木楼,因此溪河,更有吊脚木楼,雕梁画栋,有禹王宫(祀大禹、李冰),文昌宫,火神庙、石像佛等神庙。在街靠流量较大古官渠河道,放筏漂木十分繁荣,时入山赴龙居寺的正途,都沿场北靠山溪的石桥(庆鱼桥)来往。这座石桥,现存四孔,龙头龙尾,雕琢古朴,神态生动。溪流清绝,两岸乔木山花掩映,背衬青山,古场风景绝美。山道逶迤,入宝莲山谷,即见山形正峰宛若宝盖,傍岗开如莲瓣,扶摇望之,令人爽心豁目。???? 古镇现有半截古楼,在钢筋水泥建筑的中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古楼是木楼,上下两层, 楼下是一溜门面,油盐酱醋茶日杂用品分门别类地摆过去。楼上先是一围拉通了的阳台,当地叫晒楼,晾晒谷物这类用的,其关这晒楼也晒不了多少太阳,屋顶不高,屋檐却长长地伸出,突出檐口垂下的几根半截圆柱,都雕了花纹,底部刻成八瓣,中间一颗圆圆的木纽,象倒盖在圆柱上的瓜皮帽。阳台栏干是上下两条圆木头框成的阿拉数字1和拼音字母X,简洁得风也可以亲近,雨也可以亲近。透过阳台可以看见里面的极壁屋门,靠木格方窗外依稀见得两颗悬着的灯泡,没亮。再深处就只见靠边壁的一旋一旋的铁锅、木桶、缸缸罐罐,一类一推。左边靠阳台放了一溜样品,一张退色的橙黄色纸及上写着“桓秦杂货铺”,靠阳台斜斜 地伸出半个头。房顶的瓦,黑灰色,缺角的都已圆了,一沟一沟的下来,有些轻微的亮色。 整个木娄顺街随弯就弯,又因凸出的阳台和檐口,楼的下层显得更低了矮了象一个矮人儿戴了一顶厚重的圆顶宽沿帽。楼下,熙熙攘攘攒动看的那些背篓、箩筐在一道道木门里进出,只见吆喝声却不见面目。???? 对面的楼房是另一种风格,楼还是木楼,只是楼上的板壁是拇指大的水竹,齐上齐下地排着 ,被楼下面饭馆里的油烟熏成腊黄,而檐口垂下的,还是两根雕花圆柱。古镇多茶房酒肆,茶是红白茶,也有绿茶、花茶;酒是梅子酒,自己酿造,也有五粮液、剑南春。多无店名,只一个兰底白字的幌子:酒或茶。先是茶馆九个,多靠河边右街,皆满座,茶客老者居多,再是本地闲人,年轻的多是外来客商,茶具是景德镇清一色的盖碗茶具。茶店店主却多半老徐娘。品完茶,再到隔壁酒肆点半斤肝腰活炒、三两山腊肉、梅子酒二两。你飘飘然出门,上龙居山,品清风明月,累了,可龙居寺歇,那可曾是蜀王消夏行宫,花蕊夫人住的地方。?????古镇尚有建于玩大定(1362年间)陈友谅称帝时的三泉寺,其地有上泉、中泉、下泉,泉水清冽。曾有寺僧名哲枕的,能文工诗,佛学修养大的,在明嘉清十四年(1535年)时,得到明世宗朱厚火的赏识,敕额“三泉禅院”,这一古寺名声显扬遐迩。再向湔底山区西南有小山光芒,古名涌泉山处,据《重修什邡县志》(民国十八年版)记:“ 康熙初,邑民刘宗朝由楚入川,发明制纸之法,“全沟之民,无不以制纸为主”。这被称为 刘家沟的地方,从清代以来,因造纸著名,并逐步成为手工造“大白纸”和蔡纸的一个基地 。到四十年代,造纸达鼎盛时期,约五、六千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