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椅古村,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城东北45公里处巫水河畔,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村”、“古村落发展建筑史书”、“古民居建筑活化石”、“民俗博物馆”、“耕读文化完美典范”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旅游景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
该村落因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宛如一把高高的太师椅而得名“高椅”。古村现保存有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104栋,现有村民596户,2200余人,其中85%的村民为杨姓,侗族,系南宋诰封“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
高椅古村的自然选址和建筑布局,符合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古民居建筑整体布局按梅花状排列,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建筑呈“八卦阵式”,将整个古村分成5个自然村庄。村落内道路纵横交织,宛如网状,走进村中,如入迷宫,叫人找不着出路。由于地形地物复杂,几百年来,这个村子从未受过土匪、强盗的骚扰。
古村民居的建筑形式,均为木质穿斗式结构,四周封有高高的马头墙,构成相对封闭的庭院,当地称为窨子屋。这种建筑因高墙密封,仅开小窗,具有防风、防火、防盗的特殊功能。近百年来,高椅古村尚未出现过一例因一家失火殃及四邻的。另外,这种建筑格式,用小青石砌筑地基,高出地面约60厘米,有较深的排水沟,在房屋密集区,还设有下水道和水塘。所以在保干燥、防潮湿性能上亦有许多独到之处,使古民居建筑历经600多年仍不腐朽倒塌。庭院内的木结构建筑,门、窗、墙面、牌匾等大都饰有精美雕饰,且花纹各异,或龙腾、或凤舞、或花鸟、或人物,不少庭院至今仍保存有很多丹青墨宝、石雕、石刻等艺术品。
村内公共建筑有祠堂、学馆、凉亭、土地庙、池塘和水井。学馆“清白堂”、“醉月楼”曾是文人学士聚会及娱乐的场所,建筑保留至今。这里自古以来没有商店铺号,没有商业气息,但有着浓郁的读书耕田的“耕读文化”氛围。据统计,明清时期,高椅村共出了有功名的文武人才293人,民国时期,会同县只有大学生10人,高椅村就占了4人。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偏僻山村有各类大、中专毕业生180余人。其文化氛围由此可想而知。同时,高椅古村还有起源于驱邪酬神、消灾纳福的“戏剧活化石”——傩戏,至今仍广为流行,并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椅古村前流经的巫水河,古称“雄溪”,是“五溪”的发源地之一。据传闻,三国的诸葛亮起兵征“五溪蛮”时,足迹曾遍布沅水中上游,并留下了诸葛井、诸葛桥、诸葛马拴等美妙传说和历史遗迹。与高椅古村隔河相望的孟营山,传说就是当时孟获安营扎寨的地方,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在这巫水之滨也留下了不少遗迹和故事。
景区票价:
20元
湖南省会同县城东北45公里处巫水河畔
景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