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古称东镇山或洞正山,公元5世纪中叶始闻。古代台州往朝鲜、日本的商贸船只皆取道该岛,并习惯以高梨头礁为航海标识。上大陈岛古又称三女山或三盘山,一说为释教始祖如来佛的出世之山,史载“有二石如松状,号石松,潮平则没,舟行必避之”。这松枝状的适淹礁很可能是珊瑚礁,今天渔民在大陈海底仍常能拖获小块珊瑚残骸,即说明这个问题。历史上正式以“大陈山”为名的,最早见《郑和航海图》记载。此后,大陈在500年风云大跌荡中历经巅簸。
甲午岩位下大陈岛东海岸,系两片巨大的干出礁,造型雄奇,向称“东海第一大盆景”。该处岩壁如削,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有若神斧劈就。游人穿过一片幽幽的黑松林,豁然见巍巍巨礁拔海屹立,脚下却是数十米深渊,渊底海水回荡,小岛啾啾,极目则海天一色。整个景区环境静谧,气势磅薄,视野和视觉色彩效果均好,为大陈风光绝佳之处。
沿下大陈岛环岛公路东行即达浪通门。隔海百余米为屏风山,1975年曾填筑防波堤,将屏风山与本岛连接,1997年坝体毁于11号强台风,现残存坝基。浪通门景如其名,滚滚长浪与如屏突兀的屏风山,构成一幅大笔挥就的山海图,旧称“屏山灯影”。除观景外,可参观西侧港湾的海洋养殖基地,涉水登屏风山。山顶有国民党军队修建的碉堡群及地牢,构筑至今尚称完整,为椒江区历史遗存保护点。
下大陈岛大沙头港湾为历代岛民聚居之地,主要街道有港边路、海新路两条,建筑自港区沿缓坡向山岗伸延,民居鳞次栉比,新旧错落。岛上渔村大多依山傍海,散布于山岙和海湾,常以数十户为一自然村落,旧皆垒石为居,村民多赖海洋捕捞为业,亦就近垦种。较可观的渔村有下大陈岛的大小浦、浪通门和下咀头,上大陈岛庄周庙、大岙里等处。
高梨头是上大陈岛伸入大陈水道的一处岛岬,景区由一系列强海蚀地貌组成,为海上游艇观光的最佳地段。近岸多峻礁巨石,岩体有卧有立,有尖削如笔峰孤突,有大块如黑兽浮海,礁岩海岸间不时露出洞穴,其被海浪洞穿处,于幽幽深遂之中又别显洞天一块。岛岬北侧称“乌砂头”,有一条长约300米的黑砾滩,砾大如拳,乌圆可爱,涨潮时可闻“呜呜”滩音,高潮时适淹。砾滩背景为一孤状的陡峭海蚀崖,崖壁分天然二色,棕黄色的岩层迭压于黑色岩层之上,富有自然的大山水画意。?
帽后沙砾滩位上大陈岛北端一天然长堤两侧,西滩长约300米,东滩200米。砾石大如鸡卵,小如弹丸,以灰白、灰黄为主,间有红、棕、黑等色。该处环境幽静、滩平坡缓、海碧山青,是游人垂钓、海浴的好去所,沿滩捡石亦饶有趣味。登坡北望,碧波万顷中可影约见一江山岛。
景区票价:
15元
位于台州湾东南洋面
景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