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下,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而成。以10月12日为建军纪念日。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纪念馆由主馆区、建军广场(大铜马)、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三部分组成。主馆区位于 江苏 盐城市城东,有历史资料展览馆、兵器陈列馆、碑林、中心广场等设施;建军广场在市中心,以新四军骑兵铜像为主体的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是盐城的城市标志;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在城西泰山庙内,陈列着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人的旧居、文物、史料、照片等。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专业性新四军纪念馆,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过纪念馆。**总书记1990年5月为该馆题词"江淮英杰、卫国干城";2000年5月8日,江总书记又亲临该馆参观视察。纪念馆主馆区南北长330米,东西宽110米,占地50亩。广场正中立有一座11.75米高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碑的正面为李先念的题字,背面刻有黄克诚写的《盐阜会师记》碑文。展览大厅分为8个展厅,展出了新四军在华中坚持敌后抗战8年的1000多幅照片、大批文物史料及一批发绣、铁画、泥塑、油画等文艺作品。此外,馆内还有新四军资料馆、音像馆和书画馆。该馆为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特色最明显的新四军纪念设施。目前,已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 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坐落在盐城市区中心广场。塑像是根据新四军老战士管文蔚的具体设想,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主任王克庆教授创作设计的:一位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面向太阳昂首前进,象征新四军东进,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塑像高4米,长3.8米,重3250公斤。塔座用黑色花岗岩砌成,四面呈梯形,正面朝东,刻由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上将亲笔题词:“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背面朝西,上刻由张爱萍上将审定的碑文,已故书法家鲍审手书。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保持和皖南的联系。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直抵上海郊区。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这一时期,新四军还增加了两支部队。 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辖3个团和4个总队。1939年1月,在竹沟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先后与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根据地,辖5个团队和3个游击总队。
8:00-17:00